close



( ▲ 室內的照明充足時, 先考量場景, 再考量人像主體補光的拍攝結果 , M 手動模式, F2, 1/50s, ISO 250 )

[如何考量室內的補光]


一般來說,在拍攝人像時,大家所注意的焦點便在人像上面,測光時,也以人像皮膚來做測光的依據。
換個角度來思考,如果先考量場景呢?

明亮的場景裡,人像通常也會有不錯的照明,那麼,先測場景,再以閃光燈去補足人像照明不夠或不均勻的地方,讓主體及場景曝光均衡。

昏暗的場景,人像通常照明也不佳,所以提高ISO、加大光圈、放慢快門,多吃一些場景的光線,同樣,這些設定也會讓主體吃到更多光線,再以閃光燈輕微的補光,即可以讓主體及場景曝光均衡。

這只是一個概略的描述而已,實戰上,還有更多的變因及考量。

這樣講的目的,只是讓各位換個不同角度想想。
對於新手而言,只將焦點著重在人像主體上面,補以充足的、較大的閃光燈,結果便是更明顯的陰影,較大的反差,以及較暗的背景。

所以,如果看影像,有幾個特性:

1.明顯的陰影(也跟柔光策略相關)。
2.打閃之後變的反差大、不柔和。
3.打閃之後背景變暗了。
4.環境光的層次都不見了。

我們要做的並不是「再加大閃光燈出力」以補足場景,應該要反向思考,「讓閃光燈出力變小」,改加大光圈、提高ISO...等。

室內、陰天、微光...,都會受到閃光燈很大的影響,小小的出力,就會大大的改變現場的環境光佈局。

我們要保留多少環境光的感覺?我們要加入多少閃光燈人造光的干預?這是一個取捨的問題,但值得好好思考,以拍攝策略來決定,但不應是不做思索的只表現、只考量主體的照明。

[柔光策略是大關鍵]

在明瞭主體、場景,如何做取捨之後,另一個關鍵則是柔光的方式。
柔光的基本概念有幾個:

1.讓點光源變成面光源。
2.讓直射光變成漫射光。
3.出力的大小是否適當。
4.是否影響環境光。

所以,這是一個光質、出力、光面...的問題,如果要再考量環境光的影響層面,整體要注意的細節當然就會比較多。
我們會陸續將各種柔光的策略做一介紹。


[色溫及混光]

室內閃光燈的運用,基本上都會涉及混光的比例。

在混光上,我們則會考量到:

1. 讓混光均衡化、一致化,以避免主體(如皮膚)色塊或顏色不均勻的情況。
2. 儘量讓立面的色溫一致化。
3. 考量主體及場景,色溫的差異化或一致化。

也就是說,我們同樣會將主體及場景獨立開來考量,然後將整個畫面以立體的角度,一個立面、一個立面,獨立做佈光及色溫思考。

簡單來看幾張這個星期拍攝的畫面,先著重在場景及主體曝光的平衡。

▼ 微光及昏暗的室內場景, 同樣先考量場景的吃光問題


▼ 在人像靠近牆面時, 就會體驗到, 如何補的好, 又沒有牆面陰影痕跡, 真是柔光上的考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