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Nikon D7000, 85mm F1.4G, M 模式拍攝, 光圈 F1.4, 快門 1/200s, ISO320)

微光攝影是許多新手視為挑戰的議題,然而,微光的拍攝是迷人的,特殊的感覺、光線的氛圍、後製的可能...,都跟晴天時的戶外環境有很大的不同。
微光的議題實質上涵蓋很廣,從用光、佈光的策略、材質的運用、色彩的篩選、環境光的呈現、後製的風格型式、情境的表達...等,都是可以詳細予以探討的項目。

本文先從最簡單的拍攝上設定來做說明-微光攝影,相機的設定要如何考量?

現代的攝影,常常是一個從事先規劃構思、拍攝、現場判斷一直到後製作連帶考量的過程。
拍攝前,我們會把會用到的可能場景、拍攝方式( 如果無法判斷,還會進行勘景的作業),推演一番,決定會拍攝出的結果,以及回來之後,會怎麼處理影像的風格跟感覺。

我們也可能會有很多立即式的判斷、跟隨場景狀況而異的拍攝,但這往往也植基在一些技術、構思基礎上,不一定是隨性或漫無目的的拍攝。

所以,在相機的設定上,就不會是「遇到微光,就是高ISO、大光圈、稍慢快門...」這樣的單純思維。
微光下,讓場景、人物有一曝光的均衡,考量高ISO、大光圈...等,只是一個技術上的基礎。

我們若考量到最後影像會呈現的風格,中間還會有一些曝光上的差異點!

過去,我個人常用的策略是,以人像的皮膚為基準,瀕臨於過曝或過曝 1/3EV-1/2EV 的光圈、快門設定,這樣,在後製上面,拉回來一點點,就可以讓皮膚處在幾乎不用修片,純淨、沒有明顯雜訊的情況,出圖也可以很快速。

以上是正常色調下,膚色呈現明亮感覺的做法( 拍攝時,還會以此思考,做許多不同方式的補光 )。

如果是要做「正片負沖」時( 在此領域,同樣有很多手法 ),在後製的過程,因為會動到中間調( 個人做法 ),所以,在拍攝階段,我就會以皮膚為基準採取正常曝光,或是稍微 Under 不足於 1/3EV - 1/2EV 的拍攝。這樣的拍攝在原始圖的皮膚會不討喜,但後製之後卻可以很有韻味。

這樣看來,拍攝階段的設定,考量的,不僅僅是現場的光線、色溫...,等等問題,相機的測光、曝光上,究竟要過曝一點點、剛剛好、不足一點點,也都是有計劃式的行為,是從企劃、構思階段,就一直連貫下來,以至於延伸至後製作的階段,這也是我們所謂是一個整體連帶考量的過程,不是僅僅在拍攝階段的判斷而已。

再回到現場來看,設定上倒底是要使用 P, A, S, M 哪種模式呢?
前面提到,我們是以皮膚測光為準,以影像風格呈現為判斷,所以,這樣來看,測光上便變的很單純,我會建議,在單一特定的場景,使用 M 模式來拍攝。
在特定場景下測光之後,就用 M 模式來固定光圈、快門,特定場景也代表光線異動的情況不大,若是使用 P, A, S 模式,都會隨著構圖、人物的大小、場景元素,數值亂跳,每拍一次,就重新測光一次,這並非聰明的做法,要將心力放在拍攝上,而不是一直在測光。

以下是使用 Nikon D7000 所拍攝的影像,我們發表過了一些拍攝的樣本,所以各位可以做一比較,看看在此策略下,原圖是怎樣的呈現。
也因為是在拍攝樣本的關係,所以我是人物的光線打的較平一些,若是平常的拍攝,我則會再保留更多的環境光。

提供部份影像供各位參考





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